愛吃米出了名的台灣,要來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了解一下米有多少品種?!

(像我姐,從小到現在,要是一餐沒有吃到飯就怪怪的!)

從小吃到大的池上飯包,池上飯包也是有代代演進的歷史(目前第五代)。

走樓梯上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的二樓,延續著濃濃的懷舊風格。

一開始會先看到上糧山及柴房。



洗衣場文化區

一般家庭婦女為了節省開支,會把每天換洗的衣物帶往洗衫坑清洗,

常可看見三五成群的婦女蹲在溪邊洗衣的景象,

大伙兒習慣在這個時候互相交流大大小小的訊息,形成一種地方文化。

(文字內容來源自【飯包懷舊之旅】的DM)



這是吊掛在空中的米袋…應該只是充充樣子,

裡面可能是塑膠填充物之類的…所以大家不用怕掉下來會砸傷!



懷舊教室區

運用”上課”的概念,讓遊客們在”教室”裡了解池上飯包文化演變過程。

牆上掛著的大算盤及老舊的桌椅,讓您一眼就浮現兒時回憶,

來到這裡,別忘記在黑板上留個眼和塗鴉喔!

(文字內容來源自【飯包懷舊之旅】的DM)



這黑板、這上課的木桌椅真的讓人很懷念阿!

不過,我突然發現了更迷人的東西---就是國中上課的戴的帽子呦!

到了我們這年代的時候,已經沒有在戴帽子了,

大我四歲的老公他唸書時還有這樣的回憶!



老公說這是女生的帽子,他不會戴這個拍照啦!

結果我忍不住戴起來拍張照,留戀一下!



當然,也得坐在這課桌椅休息且懷念一下,

回憶以前國中年輕歲月時的種種過往,

有很多好玩的事發生和課桌椅有關!





再來就是走進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正是重頭戲的「池上飯包沿革」。



這是飯包內的所有的配菜…薑、瓜、香腸、後腿肉、

燒肉、大溪豆干等等,

有詳細的製作流程、飯包特點說明的介紹,

還有阿嬤的經驗談呦!



蓬萊米(池上米)的介紹



滷蛋也是池上飯包的重點配菜之一



傳統與現代木盒比較





池上飯包使用木盒特性說明



傳統池上飯包所使用木盒的基本資料



現代池上飯包所使用木盒的基本資料



米的品種

有台梗2號、池上香米、台梗9號、高雄139、池上月光米



這是早期官方制定量米器具



池上飯包的起源是從昭和十年月台叫賣蕃薯餅開始

(池上飯包的前身)



竹葉 麻繩 竹筷子

(第一代包裝材料)



第一代池上飯包菜色是御便當呦!

菜色是豬肝、瘦肉片、黃菜頭、蝦子炸、卜肉、蛋餅、梅子、烤肉乾

噢~看起來實在好可口呦!!



近照一下…真的看起來很美味捏!

天阿!不知道何時還可以吃到第一代的飯包捏!



改用木盒包裝,這是第二代池上飯包菜色內容是…

豆干、滷蛋、黃菜頭、香腸、燒肉、卜肉、

蝦仔炸、梅子、陰瓜、後腿肉




現代傳統池上飯包菜色內容:

豆干、滷蛋、香腸、嫩薑、陰瓜、梅子、燒肉、卜肉、後腿肉



池上飯包的歷史



米倉



阿嬤的灶腳間

當時生活條件艱苦,製作飯包相當不易,

必須在破曉前挑水、打柴、準備飯包材料,

以土灶炊煮,要趕在火車五點半到站前,

將飯包送到月台。這是重現當時的廚房模樣!

(文字內容來源自【飯包懷舊之旅】的DM)





好真實的倒稻米的圖呦!我最愛就是這張…

這簡直是原汁原味呈現米國文化。



這是還沒處理過的稻米粒



老公嚐試一下挑擔的辛苦,這真的很重!

換了好幾個姿勢拍照!…最後拍了這張,

真的會覺得挑擔的人很辛苦!



很有復古味的碾米機,上面還有寫著「請勿玩穀子



池上鄉古名叫大坡(TAPO),用阿美族話是大池的意思,

而池上鄉因為在大坡池的上方,所以池上鄉的名字由此誕生。

而前幾代的池上飯包,蝦餅是大坡池抓的小蝦做成的!

竹籠大概是拿來抓蝦的嘍!!



看完了二樓的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離開後,看到最令人感動的一句話,

飯包是給出外人吃的,一定要用心做!



後記

建議大家在逛二樓的池上飯包文化沿革的時候,

可以在一樓的資訊區拿【飯包懷舊之旅】的DM,

那張DM有著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整個館的規畫及介紹,

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池上飯包的歷史及表達的意涵。

(我也是回家後看DM時才發現的)

延伸閱讀

(台東)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外觀篇》

(台東)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一樓》 

(台東)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正宗池上飯包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地址:
東縣池上鄉忠孝路259號
電話:089-862326
開放時間:08:00~21:00
網址:http://wu-tau.com
Facebook搜尋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如果覺得這篇日誌寫的不錯,麻煩推文一下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ul&Jos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